返回

长门好细腰

关灯
护眼
第84节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约莫半刻钟不到,院外并排的三棵大槐树下,就陆续有村民过来。

伍长,什长跑得最快。

这是冯蕴做里正以来,第一次集议。

槐树下早摆好了几袋种粮,还有一些零散的农具。

这年头,粮食是救命的。

谁家有粮都是藏起来,这么摆出来看着几大袋,很是惹眼。

小孩子围着槐树跑来跑去,大人们都安静地等着。

“里正娘子,这是弄啥?”

“粮食是分给我们的吗?”

冯蕴都一一回应,“稍等人齐便说。”

尽管“里正娘子”这个称呼有点古怪,但至少是独一份的,晋齐两国,哪里有女子做里正的,只有她冯蕴。

人齐了,邢丙敲一声铜锣。

“安静!”

人群便安静下来,仔细听里正娘讲话。

冯蕴没有官瘾,说话不多,简洁。

“粮种不是用来吃的,是种的。”

“农具集体所有,按什均分,没有农具的可找伍长记下,伍长再向什长报备,轮流使用,不落一家。”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买粮种,租农具,都要花钱。”

“没钱可以先记账,赊着。粮收后再补上。”

“农具、粮种不够,会再添置。以后让各家各户都用上铁农具。”

“花溪村人越来越多,须得有一个村规。等我写好会张贴在三槐树下,不识字的找伍长、什长解读。”

人群里嗡嗡有声。

长门庄有很多古怪的规矩,全是冯十二娘立下的。

村里的人最初听到那些事情,很是打趣一番,后来又羡慕。

这样的世道,她家的仆役都可以一日吃三餐,时不时还会尝到一点肉香,有这样的好事,守规矩算什么。

更何况冯十二娘说,会弄来铁农具。

铁具可比木具好使多了,耐用、省力,有了铁农具,双手便不会磨出那么多血泡皲裂,农田还可以得到深耕精种,产的粮多,就可以吃饱饭了……

大槐树下一阵欢呼雀跃。

听到冯十二娘也给他们立规矩了,大多数人是高兴的。

可人多了,难免会有那么一个两个难缠的人。

“凭什么要守你的规矩?”

“田是我们自家的,你这么一说,我们整个村子的人,不都成你家的佃户了吗?那和过去有什么区别?”

那声音一听就是个混不吝。

冯蕴看过去,是一张生面孔。

第75章 猝不及防

里正不好当,村子里难免会有鸡毛蒜皮,冯蕴没有生气,也不理会那人的叫嚷,只淡淡看向那些什长。

其中一个叫杨大牛的什长走出来,指着那人骂。

“张二饼,别不识好歹啊!打仗把地都打荒了,四里八村哪里不缺粮?还有这些农具,全是里正娘子去石观县买的,有本事你家不要租用,又没人逼你。”

有什长出来说话,其他人便跟着点头。

“哪有白占便宜不出钱的道理?”

“田是自己的,可粮食不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啊。”

冯蕴看有人出头,便不再多话,吩咐几句就转头回家了。

傍晚的时候,十个什长先后到庄子里来。

他们要么不识字,要么略微识得几個,也写不出什么,全凭一张嘴来说。

好在,一什统共只有十户人家,还记得住。

冯蕴便让邢丙把他家大郎找过来。

邢大郎今年十四岁,长得虎头虎脑的,机灵劲儿很像徐氏,在庄子里,他学得是最好的,冯蕴见他写字工整,便道:

“以后有空去找阿楼哥跑跑腿,学好了,做庄子里的副总管。”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