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丰离面对这个传言中勾了丰恒心魂,让丰恒说出欲娶她为嫡福晋的寡妇,定是要大动干火。事实却让人猜不透丰离的真正想法,叹了一声孔子后人,丰离转身那一位蓝衣少女容平。
“容家,可是一等镇国公容严的容家?”丰离瞧着少女的规矩,突然想起端献曾与她说起过,一个同样能作为传奇人物的一位国公爷,不过,端献更曾说过,自那位国公爷去后,后代子孙,却无一人能及,只能承了爵,安享荣华。
容平惊喜地抬头答道:“那正是臣女的曾祖父。”
丰离轻轻一笑,“你出身世家,何以练得如此手艺?如此精湛的绣功,至少是勤练二十年才有如此的成就。若不是你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我还要以为,是位四十来岁的绣娘呢。”
“娘娘夸奖了。”容平紧张地握紧了拳头,而后又舒展地开口。丰离道:“你上前来。”
容平一愣,受宠若惊地看了丰离一眼,丰离温和地笑着,容平应了一声,听话地上前,丰离伸出手,容平莫名,“你的手让我瞧瞧。”
虽不明白,但容平还是伸出手,丰离翻看了她的双手,摸了摸她的手,“手指有细微的弯度,食指与拇指有细茧,可见是常年用针的。”容平一顿,丰离已经放开了她的手,“你父母呢?”
“臣妾双亲已亡!”容平有些黯然地回答,丰离却是明了,莫怪如此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绣功,不过被人逼出来的。丰离一直喜欢那种自强自立,不言放弃的女子。再说此女送了她一份甚合心意的礼物,便细细问起容平家中可还有嫡亲的兄弟,镇国公的爵位,如今是何人所承?
听着容平有条不紊地回答,父母亡故,是为独女,镇国公的爵位。已由其二叔继承。丰离细细地观察了容平说话的语气儿。还有举止,此女教养是极好的,不过。寄人篱下,若非艰难,堂堂贵女,又如何会苦练绣功。丰离笑问道:“今日是何人带你入的宫?”
“回皇贵妃,臣女进献双面绣。为皇上所看中,是皇上亲自下旨命臣女入宫,臣女今日是随家母昔日的好友,于夫人入的宫。”容平据实而答。并不曾有半点夸大。丰离只听此言,丰离已经可以想像此女的艰难,再道:“你今所献的绣品。我很是喜欢,我可以许你一件事。你有何所求?”
容平听着,心跳一阵加速,顾不上规矩地直视着丰离,丰离回望着她,那深邃不可见底的双眸透着认真,可见她并非随口所言。皇贵妃聪慧,世所皆知,皇贵妃已经看出了她的处境?
容平拿不定主意,她也怕是自己想多了,今日她不能出错,若是不能得到皇贵妃的青眼,她将要重复以前所经历过的悲剧。不,她不要,她绝不要。容平跪下了,认认真真地道:“臣女想请皇贵妃奏请皇上,重查臣女父母当年暴毙之事。”
“你以为,你父母是死于非命?”丰离轻声细语的问,容平坚定地回答道:“是,当年臣女双亲双双病故,臣女虽是年幼,然昔日伺候过臣女双亲的老人,却是亲口告诉臣女,臣女双亲之死,绝非病故。臣女听闻,昔日皇贵妃为证端献大长公主之死,曾开棺验尸,臣女不敢与皇贵妃相比,但要学一学皇贵妃,请皇贵妃成全!”
说罢,重重地朝着丰离嗑了好几个响头。“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先帝爷立下的规矩。容家小姐,你但有冤情,尽可往大理寺递状子,为何如此没规没知,于皇贵妃寿宴上,如此胡言乱语。”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夫人,持着拐杖,张口便是一番教训。
说来这都请了什么人,丰离其实也并不清楚,还是颜兰附在丰离的耳边,轻声地解释了这夫人的身份,丰离看了那老夫人一眼,轻笑道:“老夫人不必动气儿,若非投告无门,想来容小姐也不会捉着这么个机会当着众人的面说起这些话来。所谓规矩,又如何比得过人命。此事,我会与皇上说起,为了安全起见,今夜容小姐便留在宫里吧,你的人,可都安全?”
丰离这么说,却是表明了要插手了,容平心中激动,答道:“回皇贵妃,臣女的人,自是安全的,谢皇贵妃!”
“你也不必谢我,此事结果如何,非你一己之言能定黑白,但若来日查出来你父母之事皆是病故,你可知,后果如何?”瞧着底下有人蠢蠢欲动,丰离这么一问,成功地把这些人都压下了,朝廷的事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丰离又并非那没有见识的人,自然要把事情用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处置。
“若是查出结果证明臣女诬告,臣女愿按大清律令领罚!”容平显然也是个聪明人,早就已经料到会有人阻拦,若不然,她不会揪着这样的机会,才与丰离说出这样的要求。
听到容平这样的话,丰离勾起了一抹笑容,显然容平年纪虽小,却是一个谋定而后动之人,不过是因为被人制住,她往日不能动,不敢动,这样蛰伏而动,却是要一击即中的。
“既有此言,我也算是帮大理寺接了一张状子罢了,待明日,我领你到皇上面前。”于容平而言是天高地厚的恩情,但对丰离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这么一照面的,丰离就相信,容平绝不是一个虚言的少女。
“谢皇贵妃!”容平不胜之喜地再次嗑头,丰离与她微微一笑,“这都是你自己挣来的。”
容平被丰离安排到了流舞的身旁,与聂小凤一块儿的,如今只剩一身红衣的孔氏,不得不说,比起容平来,孔氏更是惹人注目,不仅因她这身打扮。更因事关她的流言。
“为何会想到以暗绣青竹?”丰离的语气,与对比容平时,并没有差别,孔氏由此至终,哪怕丰离在与容平说话时,也不曾放松过,是以丰离才一开口。孔氏便回答道:“唐韩大家有言:辞重而清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耀。”